都昌网
标题:
孔子学堂带来文明村风
[打印本页]
作者:
Mr.web
时间:
2015-10-16 08:46
标题:
孔子学堂带来文明村风
都昌:作者:董玉龙 来源:德州新闻网
“以前,我们的村和附近村庄一样,现在我们是远近闻名的精神文明村,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孝敬老人,整个村子就像一个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9月5日,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振生告诉笔者。这一切,得益于孔子学堂建设。 2014年12月30日,拐尔庄村建成全省首个乡村孔子学堂,通过近9个月的运行,把传统文化嫁接到乡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文明之路。
有载体,文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
徜徉在拐尔庄村的大街小巷,处处展现出浓郁的孔子文化特色:宽阔的孔子文化广场中央矗立着大型孔子雕像;村中道路名称也都来自儒家文化,如敬孝街、忠信路……
“文化建设不能空对空,要实打实。 ”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介绍。而拐尔庄村之所以能凝聚文化发展的力量,起步之初就是靠过硬的设施建设。据悉,拐尔庄村建设孔子学堂共花费20余万元。孔子学堂的建设包含多个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项目,比如文化大道、文化大院、孔子学堂体验馆、孔子六艺宫、乡村记忆馆、孔子文化广场等。
“在建设中,我们有意突出了儒家文化的教育意义,让百姓潜移默化地接受孔子文化的熏陶。”李振生说。比如,文化大道上用24孝图、优秀传统故事进行宣传。文化大院里,设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区,适合各年龄段群众进行互动、学习和休闲,在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该村还建设了乡村记忆馆,馆中的90多件老物件都是村民自发捐凑的。
有乡贤,搞精神文明也要有能人带
孔子学堂从筹备到运作依靠的是村里一批乡贤志愿者。“村‘两委’主要负责协调和服务,孔子学堂具体由村民选举的管理委员会运作。”孔子学堂管委会主任李风林说,“目前,我们的志愿者有20多人,分为7支队伍,分别负责传统文化宣讲、邻里纠纷调解、文艺服务等方面。 ”
李风林今年66岁,当了42年的初中教师,在村里很有威望。 “学堂的志愿者大都在60岁以上。虽然大家没有任何报酬,但积极性都很高。 ”李风林说。
孔子学堂堂主陈立松是有名的 “老儒”,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设立了国学课,为孩子们提供免费教学。今年10岁的蔡盈盈是留守儿童,姥爷刘俊华每次都会带她来孔子学堂上课。 “过去孩子很内向,就知道玩电脑、玩手机,现在她在孔子学堂学写毛笔字、听老师讲传统美德故事,性格越来越开朗了。 ”刘俊华说。
李振生说:“乡贤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在农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为年轻人作表率,传播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明。”
有制度,持续发展需要制度来保障
“孔子学堂建起来不算成功,运转起来才是成功。”李风林介绍,“孔子学堂在中国孔子基金会和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建起来了,可是要发挥作用,不能一直靠帮扶,还要自己造血。 ”
据悉,该村把志愿者作为孔子学堂发展的主要力量,由管委会负责招募和管理,计划3年时间培训、发展孔子学堂志愿者200人。
每周三晚上,孔子学堂定期开展活动,全村村民分区域参加,一次50人左右,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每逢周日,孔子学堂会为村里的孩子开办国学课,如今已举办了30期;每月10日都举办一次敬老活动。年末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等典型,并建立了“好人好事榜”“大学生榜”。
(都昌网-www.dcxw.org)转载
欢迎光临 都昌网 (http://www.dcxw.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