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贫困家庭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等困难,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变“输血”为“造血”,万户镇民丰村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
组团式规划。按照“镇村意图、群众意愿、专家意见”三者结合的原则,根据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等情况,对产业布局、发展方向进行整体规划,做到底数清、方向明、落点实。一是精准定位。结合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组织镇村干部深入贫困自然村,在详细了解该村300多亩残次林、低丘缓坡地分布现状的基础上,借助市园林管理局挂点扶贫的优势,明确了发展花卉苗木的产业定位。二是发动群众。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入户宣传等方式,向群众详细介绍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有利条件、产出效益等情况,帮群众算好土地租金、务工收入、产业经营3本帐,坚定他们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连片规划。依托市园林管理局有技术、有销路、有经验等优势,邀请专家在现场测绘的基础上,对该村300多亩荒山荒坡进行整体规划,分两期开发,主要栽种香樟、紫玉兰、早樱、栾树等园林绿化树种。
规模化流转。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钱赚。去年以来,我们与市园林管理局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与自行筹资并举,相继对该地块的机耕道、田间沟系、灌溉水网等进行了配套完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群众将300多亩的地块整体承租给市园林管理局。昔日长期闲置的荒山荒坡,经过连片开发,每亩土地年租金达到了300元、租期15年,租金每5年一付,其中参与流转的贫困户有17户,仅此一项可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00元以上。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市园林管理局提供“三包”服务(包种苗、包技术指导、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包回购),鼓励贫困户以土地租金入股、销售分红,以拓展贫困家庭稳定增收的渠道。
灵活性用工。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由市园林管理局根据苗木基地各阶段的用工需求,结合贫困家庭劳动力状况,采取订单、托管等多种用工方式,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一是临时用工。对有劳动意愿且阶段性、周期性空闲的贫困户,采取计时或计天等方式用工,劳动报酬即时现金结算。二是订单用工。对栽植、施肥、除草等专业性不强的用工,按照男工每人每天140元、女工每人每天120元的标准,主要聘请年龄偏大、无劳动技能的贫困户,与其签订固定的用工协议,每月根据实际用工量结算工资。三是专业用工。对植保、育苗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用工,由市园林管理局择选有一定文化素质且责任心强的贫困户,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采取分块托管用工或按量计酬订单用工方式,每月按“基础工资+绩效奖励”的方式结算劳资报酬。截止目前,市园林管理局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栽种各种苗木2.3万余株,相继支付用工工资16万元、惠及贫困户28户。(万户镇政府)
欢迎光临 都昌网 (http://www.dcxw.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