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拯救鄱阳湖湿地植被刻不容缓(组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5-7-6 12:27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5:50: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爱都昌 于 2014-9-11 15:52 编辑

         原文标题:150种中生性植物侵入高滩地 拯救鄱阳湖湿地植被刻不容缓

         呵护“一湖清水”时不我待 拯救湿地植被刻不容缓
      专家认为主湖区目前不会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爆发
      鄱阳湖湿地生态状况如何?
      水生植物群落情况怎样了?
      ……
      关注母亲湖的目光无时不在。9月10日,记者从省山江湖委办获悉,历时两年调查,科技工作者发现,鄱阳湖湿地生态状况退化加剧,大量中生性植物侵入湖泊高滩地,水生植物优势种改变,菰群落急剧扩张,对湖泊生态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鄱阳湖的现状正考验着赣鄱儿女的意志。为了不再让母亲湖受到伤害,呵护“一湖清水”时不我待。
      近年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鄱阳湖生态,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1983年至1988年,我省开展了第一次鄱阳湖科考;2012年8月,省山江湖委办又组织实施了第二次鄱阳湖科考。
      A 大量中生性植物进入鄱阳湖区
      据此次鄱阳湖科考结果显示,有150余种中生性植物已进入鄱阳湖区。这些中生性植物里有一部分是典型的旱生植物,如鸡眼草、野古草、白茅等,还包括28种外来入侵种,其中,毒麦、柳叶马鞭草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入侵植物,它们侵占湖盆内15米以上的高滩地,形成以狗牙根、牛鞭草等为优势种的草甸。课题组认为,这一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第一次科考中没有任何记载,表明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湿地变化的产物。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鄱阳湖区沼泽植被面积不断扩大,植被带下延2~3米。以苔草群落为代表的沼泽植被面积不断增加,水生植被逐渐萎缩。苔草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42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723平方公里;芦苇、荻分布面积由185平方公里增加到240平方公里,苔草的分布下界由原来的13米下延至11米。同时,浮叶、沉水分布面积大幅下降,上世纪80年代水生植被面积2260平方公里,而现在水生植被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减少了一半多。
      B 鄱阳湖水生植物优势种改变
      在上世纪80年代,马来眼子菜是鄱阳湖水生植被中最具优势的物种,通常群落由6~8个物种组成。而最近的调查显示,马来眼子菜已不再是优势物种,耐污植物菹草在部分区域成为群落优势种,所调查的群落物种多由3~4个物种组成,轮叶黑藻、苦草是优势度和频度最高的两个物种,一些环境敏感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如水车前、微齿眼子菜等。
      同样,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资料显示,菰只在鄱阳湖南部赣江南支作为伴生种出现。本次调查发现,菰群落近年来大面积扩张,有的碟形湖已被其全部覆盖。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神塘湖、泥湖、上段湖、下段湖、三泥湖、涧塘岭湖已被菰群落覆盖,常湖、战备湖和赣江南支、中支、北支入湖三角洲水域均有大片分布。菰群落覆盖的地方,其他沉水、挺水、浮叶等水生植物不易生存,生物多样性锐减;茎叶腐烂使水质恶化;菰群落生长时阻止湖水流动、吸附泥沙沉淀,死亡后茎叶不易分解,与泥沙掩埋在一起,使菰群落覆盖水域步入“淤积-沼泽化-消亡”过程。
      对此,课题组提出,从植被变化来看,鄱阳湖湿地生态状况已出现退化趋势,严重影响湖泊物质循环、污染物转化、承载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湿地植被一旦全面退化,湖泊健康水平将急剧下降,其恢复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说,拯救湿地植被显得刻不容缓。
      C 主湖区不会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
      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发生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根据鄱阳湖第二次科学考察研究,目前,鄱阳湖在部分湖区已经发现有水华蓝藻聚集现象,并且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007年,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在鄱阳湖湖口县至都昌县的主湖区,均发现大群体的水华蓝藻群体,肉眼清晰可见,群体直径0.2~0.5毫米,主要是水华鱼腥藻,分布范围几乎涉及该湖面近半面积,持续时间也超过两个月(每年9月-11月)。2009~201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水华蓝藻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微囊藻、鱼腥藻、平列藻等,其生物量较低,平均约占鄱阳湖浮游藻类总生物量的10%。夏季大水面时期,水华蓝藻在多个湖区有分布,局部形成肉眼可见的水华群体,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都昌县城以南约20平方公里的饶河水域。2013年,鄱阳湖蓝藻水华分布区域较前几年有大范围增加,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夏季采样发现,在都昌、军山湖、康山湖、撮箕湖、战备湖等湖区水面均有肉眼可见的大群体蓝藻聚集。参考鄱阳湖的历史调查资料,湖区在15年前就有水华蓝藻种类分布。有学者发现,蓝藻在2000年已成为鄱阳湖的优势藻种。
      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暂未发现类似太湖等浅水湖泊的大面积蓝藻水华,这主要由于鄱阳湖是通江湖泊,水体交换快,丰水季节会带走大量营养盐,枯水季节湖面只有几条主航道内有水,类似河流,具有流速快,水体浑浊的特点,不利于蓝藻的生长聚集。但是,在鄱阳湖几个相对静止的湖区(东南湖湾、老爷庙附近湖区、康山大圩和南矶湿地等)已经形成了肉眼可见的蓝藻水华漂浮聚集层。
      研究显示,未来5年在鄱阳湖的东南湖湾、老爷庙附近湖区、康山大圩、南矶湿地和入湖河口尾闾区等局部区域最有可能出现蓝藻水华,当总磷浓度达到0.2mg/L,湖区蓝藻生物量将有可能超过1.12mg/L,这与太湖、巢湖等蓝藻水华爆发严重的湖泊的蓝藻生物量相当。当水文气象条件合适时,这些区域将有可能发生蓝藻水华。而在鄱阳湖主湖区,由于营养盐较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不会见到大面积蓝藻水华爆发的现象。
      D 第二次科考综合报告将报省政府
      省山江湖委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鄱阳湖湿地生态状况、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等都是第二次鄱阳湖科考的单个课题,另外还有鄱阳湖区鸟类、江豚保护等多项课题,是经过省内外40余个科研机构的400余位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在生物资源、水文水环境、水污染调查等多个方面取得的成果。
      该负责人说,根据计划安排,单个课题的成果将于本月底全部完成,并同时启动综合研究。“也就是说,将所有单个课题进行叠加分析,对鄱阳湖的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措施。”他透露,第二次鄱阳湖可靠的综合研究报告预计年底完成,届时将向省政府递交。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陈艳伟


    (2009年鄱阳湖水域面积)

    (鸟儿在菰群落中死亡)


    都昌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都昌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都昌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都昌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隐私条例|手机版|小黑屋|商务合作| 九江市罗莎数码影视有限公司 ( ICP备案号:赣ICP备14006325号 )

    [loop]
    {title}
    {summary}……(阅读全文)

    GMT+8, 2025-8-19 20:38 , Processed in 0.503539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CXW X3.2 Licensed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