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可口的手工拉面,成为“舌尖上的李秦亮村”的金字招牌。一部手工拉面短长史,何曾不是一部村民的忧乐生活史。有着160余年历史的手工拉面,在不同时代的舞台上,展示着相同的丝丝缕缕,演绎着不同的分分合合。

人到中年的秦世华在左里居委会担任会计,平日里也会帮着家人做手工拉面。秦世华的爷爷秦德禄是左里镇知名度很高的“白案”名师,排饼、茶饼各式糕点样样精通,油条、拉面哪门手艺都身手不凡。他在左里、多宝、苏山等地带会了不少徒弟,最有名的当数魏和平。魏氏“茶饼”入选九江市名糕点,魏家第二代至今仍在左里镇开着一家糕饼铺,生意火爆。安享晚年的魏和平至今叹服师傅身怀一手“绝活”,比如用圆圆的竹编篮盘为饼坯上芝麻,师傅颠搓数下,只一闪,饼坯像听从命令式似的一律反转来,均匀地粘烙上黑亮的小芝麻。秦世华记得他小时候由爷爷带着上集镇所在地玩耍,爷爷的徒弟会很客气地递给爷孙俩香喷喷的茶饼品尝。秦德禄40多年前79岁时辞世,拿现在的眼光去打量,老人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李桂和老人家也做手工拉面。手工拉面既是凭“匠心”的手工活,也是一门操劳的辛苦活。手工拉面的制作过程包括和面、开条、搓条、盘条、上杆、醒面、拉面、收杆等十几道工序,熬更熬夜,耗时耗力。正因为是手工制作,拉面色泽光匀,入口溢香,有筋道,易消化,不只是世俗生活的日常佳味,更是老孺的软食首选和妇人产前产后的上乘滋补。拉面制作与温度、湿度很有关联,其间的拿捏全在手艺人的日积月累,心领神会。

细究起来,李秦亮村一带在秦光阶迁入前已有零星的乡间制作拉面的习俗。花甲之年的周时虎记忆小时候听父亲讲起爷爷 粜面的故事。爷爷挑着面箩到多宝刘家山走村串户,面条被一些村民抢分了,面钱却归不了兜,无奈地空担空手而归。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成立“副业组”,李秦亮村5位村民采取承包的方式做手工拉面,用牛拉的石磨磨成粉,制成面,然后肩挑手提的上户兑换。一斤面粉可产一斤拉面,一斤麦子换七两半面,另收6分钱加工费。一天下来,“副业组”的5个人合在一起可做50斤粉的拉面。年终将所挣的麦子和加工费结算交给队上,换自己的工分。后来改革开放春风遍吹,政策宽松了,村民家就各显神通,各自拉面卖面了。

时下,村上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李秦亮村真正坚守着做手工拉面的也就十五、六户人家。一斤手工拉面的时价7元钱上下,小本小利的,但秦世华、李桂和、周时虎们仍在“留住乡愁”的情结中坚守。左里镇政府引导村民成立手工拉面合作社,筹备着注册自己的商标,彰显品牌,让传统的手工拉面更加丝丝有味,缕缕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