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1-2 13:32 |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北山乡桃树岭村委会,有个古朴秀丽的村庄。虽然村子不大,但自古以来远近闻名,历史上学者及达官贵人满朝走,如今从该村走出的大学生博士生遍布各地,而且出了个军中少将。人们考究的是这里的风水,称道的是这里世代相传的好村风,这里流传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好学成风 从古至今的“秀才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石头巷秦村村民思想中根深蒂固,且代代相传。这里历代读书好学成风,家里再穷也要千方百计送子女读书。村民舍得智力投资的风气要追朔到清末民初。村上有个富商在捐资修路过程中遭到邻村阻拦,打官司又输了,从此他发誓捐资办了一所小学一所大学,让村人子女免费读书,从此该村“秀才”辈出。清朝时期,县令两度、两广盐吏、南康主考,均出于该村,且风靡乡间,誉满县城。民国之初,村人秦瑞麟留学日本,回国主审军法,南浔铁路兴通。黄埔军校毕业从戎的军官有十人之多。抗日救国之时,村人秦瑞满与郭沫若同学,曾主办民报,唤民抗战,更有多名大学生为国效劳。解放后,该村读书的风气更浓,60多户的小村出了26名大学生,博士硕士有6名,少将秦松寿就出于该村。这些年是该村在校学生读书的高峰时期,每年都有两三个高材生考上名牌大学。由于该村“秀才”多,文化程度高,每年春节,户户贴对联一般不在街上买,自己撰写对联已成时尚。
好助成习 积德行善成时尚 积德行善,助人为乐,从古至今,渐成风气。在村祖堂介绍石头巷村史的石碑上,记载了这么一件村人积德行善的感人事例:清末民初时期,村人秦祖元在景德镇做瓷器生意赚了钱,回乡慷慨捐资从石头巷村铺建一条到县城的麻石路,全程7公里。沿途多数村庄都赞同支持,当修到6公里爆竹铺后,有一个村庄横加阻挡,打官司也无济于事,他只得作罢。他后又捐资将全村的巷道铺设了麻石,巷巷建了遮雨棚,使全村“淋不湿履,雨不沾衣”。他的积德行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村人,村民都以他为榜样,争做积德行善的好事。后人有两件感人的事传闻乡里,一件是靠公路两侧户户点煤油灯照亮夜行路人,一件是村民自设茶亭义务为过路人提供茶水供应,不收半分钱。
为了教育后代传承积德行善乐于助人不做坏事的好村风,村里制订了严格的村规,凡对父母不孝敬的,用家法将儿子绑在祖厅屋柱上。凡行偷抢做坏事的一律铲除家谱,赶出村庄。解放以来,该村民风纯朴,村民遵纪守法,孝敬老人,乐于助人,未出现一起民事刑事案件。
好人成群 生老病死众人助 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积德行善好村风,造就了石头巷村代代好人成群。村上不管谁家有人生老病死,都有众人相助。敬老助孤已成村人的自觉行动。
村上有位80多岁的老人叫余宝珠,丈夫去世40多年,生了四个女儿均早已出嫁,因未生儿子孤单一人在家。村民自动捐资为她免费安装了水电,自来水费也是免交,平时水电出了故障,村上懂水电的是随叫随到,义务帮她修理,生活上排忧解难的事村民不知义务做了多少。
村上有个五保户陈荣兴,是从外村迁来的,今年73岁,一生没有成家,无儿无女,政府一个月发放260元生活费。在好村风的熏陶下,老人为人很好,乐于助人。石头巷村民也没有把他当外人看待,户户视他为亲人,逢年过节,村民争着接他到家里过年过节,好酒好饭招待他。在外打工的回家,每年都要捐几千元给他贴补生活。平时老人生了病,村民轮流看护。今年11月份下旬,老人病重有两个多月,开始起病在乡村诊所住了半个多月,村民轮流看护。后来见病未好转村民将他送到县医院住院,住院26天,村里拿钱专门请了一个特护,60元一天,特护费和住院医药费都是村民捐助的。虽然村民全力救助,但老人终因病重辞世。老人辞世的消息传遍了在外的村人,上至将军,下至普通百姓,无不感到悲痛。你几千,我几百的纷纷捐款安葬老人。村里成立了治丧理事会,请了乐队,守灵期间,村人个个争当孝子,为老人披麻戴孝。在景程公司当副总的秦成清每年过年,都要慰问村上老人,300元、500元不等给老人送压岁钱,这次五保户陈荣兴老人生病安葬,他带头捐了2000多元。他还捐资为村里修了一条300米长的水泥路。(特约记者 李辉柱/文 杨帆/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