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春泉
王会治)今年以来,团山村委会在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帮扶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通过打造“扶贫车间”,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就业不出村,为广大贫困群众开辟了脱贫新路径。

日前,走进团山村村部扶贫车间,记者看到村民正忙着加工服装,对衣物进行缝纫、收边、锁眼、烫整等,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据了解,该扶贫车间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协调下由众都服饰老板桑志民创办,桑志民告诉记者,他注册生产的众都服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供不应求,因招工难,产量难以提高,现在通过该村扶贫车间模式,缓解了用工压力,提升了公司效益,又为村民与贫困户增加了增收的渠道。 
扶贫车间实施计件工资,给家务负担沉得村民提供了极大便利。付群玉告诉记者,因丈夫在从事建筑施工时摔成重伤,致使瘫痪,因要照顾丈夫,又无法到园区企业就业,现在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可以做到照顾家庭与就业两不误。汪翠兰告诉记者,因要照顾年幼小孩,家务沉重,虽然以前没有做过衣服,在熟练工人的帮教下,迅速学会了缝纫。每天也能工作6小时,为家庭增加收入。
据悉,在团山村村部扶贫车间就业的人员有22位,其中大部分是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就业的工种都是极易上手的工种。
2017年,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为进一步履行责任帮扶义务,经反复与帮扶村团山村脱贫攻坚工作组讨论、调研,在团山村村部三楼引进一家有实力的制衣企业开设扶贫车间。按照村“两委”+帮扶单位的模式,经过一个月的筹办,7月份团山村村部帮扶车间正式开工,安排该村贫困人员7人到车间就业。解决了“务工”与“务农”、“钱袋”与“后代”兼顾的问题,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解决了留守妇女、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