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1-2 13:32 |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一个地方的快速发展,一定伴随着产业的崛起。而能人则是发展产业的“催化剂”,有了能人的示范引领、言传帮带,产业发展就能不断扩容加速。
能人创业
早年在外务工的崔标,学到了一身精湛的油漆技术。回乡后,在汪墩乡喆桥街上开起了一家油漆店,生意兴隆,生活过的有声有色。2016年,精准扶贫如火如荼,崔标经常看见乡村干部走村入户拜访帮扶贫困户,早年经历漂泊之苦的他也想着能不能为家乡邻里做些什么。经过一番考察调研,崔标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农业综合开发。
在土安村党支部的撮合下,崔标和村里的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约,成立合作社。其中崔标占股51%,贫困户占股49%。合作社在土安村塘口自然村、朱家坛自然村、甘啰咀下自然村共流转土地100余亩,定位发展旅游型体验式农家乐,进行综合性规划开发,种植包括果树、苗圃、水稻等多种经济作物,同时开展家鱼、小龙虾养殖。
支部护航
俗话说的好,“村庄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土安村就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支部书记罗松友是有名的致富能手,果树专家。早在2002年,他先后走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四省,学习嫁接技术,农技知识。回村后更是大力创办果园,利用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不断嫁接优化品种,果园里的果树品种多、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现在全县不少的果园都是从他这里进购果苗。
在合作社创办的路上,罗松友一直带领着村支部,全力“保驾护航”。
合作社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土地。单凭崔标一人,群众担心上当受骗,并不愿意将手上的土地流转出来,这一步都没迈出去,崔标着急的都想放弃了。罗松友得知情况后,带领村支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贫困户以流转土地的方式入股,村支部作为第三方对合作社进行监管,合作社财务由村公开代管,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成功流转土地100余亩。
由于崔标之前并没有农业生产经验,罗松友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人脉,为合作社提供规划指导,供应优质果苗,帮助联系苗圃,积极推介市场。为了加快果园建设,方便出行,村里还和崔标合作修了一条一公里通到果园的道路。
农户增收
合作社成立后,优先接收贫困户进园工作,帮助贫困户直接创收。
贫困户朱木阳,为人诚实,做事仔细。合作社成立后,他在社里担任出纳一职,每个月可以领到800元工资,跟他一样的还有贫困户陈永林、黄纪立,他们常驻果园,负责果园的日常管理维护,从农户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其他贫困户则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负责果园的种植、施肥、除草、防病防虫害、采摘等工作,每天可以领取80元的工资。平均每户年收入可增长5000元以上。
贫困户成为合作社股东、产业工人,收获的不仅是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的收入,还有观念的更新。
通过吸收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为他们学习农业生产经验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提供了平台,将小农经济焊接进了产业化的链条,提振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提高致富的能力。(杨帆 记者 杜春泉 刘敏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