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临近春节,对于都昌县的陈茂环来说是一年最忙碌的时候。为了帮客户送过年的糕点,他每日都是凌晨两点多睡觉,早上六点起床。每日来他家批发传统糕点的人络绎不绝,为了能拿到货,很多人不得不提前打电话预定而且还需要支付定金,不然根本拿不到货。陈茂环说:“在春节期间,我们生产了十几种都昌传统的糕点,产品供不应求,深受百姓的喜爱。创业14年来,我从不打广告,靠的就是口碑和信誉,目前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 陈茂环拿着自家的糕点样品。 1 一块木板两条凳 踏上创业之路
陈茂环1971年出生于都昌县大树乡瓦塘村委会上竹峦村,由于家庭困难,没读完初中的他就外出打工。他先后在景德镇、汕头做过厨师。1994年,他回家做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损失惨重。为了生计,他干起了炸油条的工作。在炸油条的工作中,他认识了不少做糕点的朋友及师傅。
1996年,经人介绍,陈茂环和邵莲英喜结连理。一开始陈茂环的岳父、岳母都不怎么看好他,认为他文化水平低、人又不精明,将来女儿跟着他一定会吃不少苦。为了维持生计,陈茂环想到了做传统糕点的生意。在万般无奈之下,2002年,他厚着脸皮向老婆的家人借了1000元用于购买面粉开始自主创业。
2003年,陈茂环租了个门面,第一天开张就是一块木板两条凳,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天生意特别火爆,当日的销售额就达1300多元,之后每日的生意都很好,就这样,他开始了创业之路。
2 没口才没文化 唯有脚踏实地
陈茂环特爱钻研,为了能做好糕点,他每年外出五六次,去大城市看看别人的糕点怎么做,怎么包装。每次都会买一些样品回来进行研究对比。他说:“之前,我总认为自己做的东西还不错,可是一到外面,就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传统,多借鉴别人的优势,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糕点做好。”
除了外出考察之外,陈茂环做的事情就是四处拜师学艺,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及需求,他也会适当增加产品种类,尽量满足更多的顾客群体。比如,常年生产的排饼,非常畅销,特别深受老年人喜爱,排饼会越嚼越有味。
陈茂环依稀记得一个特有意思的事情,几年前,有一个客户买了不少董糖,在乐平的一个酒席上,他就分发了不少给同桌的人吃。当时乐平的一个老板吃了董糖,感觉很好吃,他就通过包装纸上的电话联系到了陈茂环,之后一次性订货达10多万元。陈茂环说:“我没口才、没文化、没资金,靠的就是脚踏实地和恒心毅力。”
3 绿色食品无污染 期盼标准厂房
陈茂环的糕点生意越做越大,已成为都昌县糕点行业的老大,他注册了“瓦塘”商标,“瓦塘”糕点每年销售额达上千万元。他的作坊目前有30多位员工,每年生产40多种糕点,制作的董糖、冻米糖、桂花糖、豆角酥、酥糖粑、排饼、油果、小麻花等各种传统糕点,供不应求。
陈茂环手工糕点作坊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绝不使用添加剂。陈茂环说:“我做糕点20年了,传统手工糕点,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真希望能把手艺文化传承给有志于传统糕点手工制作的年轻人,对于那些想学的人,我一定会免费教。而我作为一个手艺人,有责任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也坚信传统糕点能代代相传。”
面对未来,陈茂环信心满满,也充满着憧憬。他希望能建立自己的标准厂房,借助网络的力量和宣传渠道,把都昌的手工糕点卖到全国各地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