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夏家山村的地理定位,大致可作这样的描述:东连芙蓉山脉,南接县城北门,西与新舍村、生水垅村为邻,北倚梅鹿山(又名烟头山)。从县城万里大道或是幸福路入北多公路,不到一公里便是夏家山的地界,右侧的跨道村名牌会提示过往行人夏家山村已至。近城商味浓,公路两旁一幢幢村民的私宅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店铺。

夏家山吴村属都昌县北山乡夏家山村委会,有村民千人。夏家山这个城郊之村人文地理的标识,一是池塘二是祖祠。现今的夏家山,有南头、北头、塘东三支系,其实三支的发脉方位皆可由塘而定。夏家山的祖先当年就是“择塘而居”的。此塘就是门口塘,有“金盆”之称,金脸盆聚宝,人财两旺。如今站在塘沿眺望,城内的高楼大厦清晰可见。夏家山最早的祖堂是明末清初建的敞口祠堂,尽管在岁月的侵蚀下衰败下来,但遗迹仍存。所谓“敞口”,指祖祠不设大门。起初立村始祖兴建祖厅时,是有厚重大门的,后来一堪舆老者指证祖堂所在地是“侧船地”,又称“卧虎地”,老虎岂能关门囚禁?于是村人听从指教,卸去祖厅大门,敞而避灾纳福。夏家山除了敞口祖厅,另外还有三栋祠堂,各具特色,气势不凡。

“金面盆”池塘

敞口祖厅遗迹
夏家山是近城之村,其实早在500年前,夏家山村的开基始祖吴守严就是从县城吴家街迁至夏家山的。吴守严生于明正德6年(1511年),娶袁氏生子二:可畏、可顺。吴守严有雅士之风,起初在县城开办塾馆,为子孙会文之所。骨子里信奉“耕读世家”的他,感叹大街上的麻石路长不出谷穗,城里吟诗作对的院落里耕不出禾田,于是举家搬迁至离县城4里路的现村址,翻开耕读传家新的一页。早先此地是夏姓人家栖身之处,后因战乱和瘟疫,仅存的几户夏姓人家也外迁,吴姓迁入,村名沿袭“夏家山”。


祖祠
吴守严的两个儿子得“耕读世家”之真谛,书香稻香飘逸乡邑。长子吴可畏是位孝子,在母亲袁氏亡故后,“庐墓三年”,即在墓茔前搭草棚守孝三年,得到司礼道院的粟帛奖励,并入祀忠义祠。次子吴可顺生于嘉靖年间的1548年,饱读诗书,执教弟子,仗义疏财,和睦邻里,育五子二女,被奉为夏家山村的传代始祖。


祖祠
明清之际的吴姓依托县城迁播,堪称“城乡互动”的古代版。吴氏宗祠在县城西街(棉麻公司宿舍处),“松巷口”是都昌吴姓从县城外迁的“三槐树”,夏家山的始祖吴守严生活的县城北门一带吴家街,就是从松巷口迁入的。以“吴家街”命名,可见当时县城北门一带吴氏商贾云集的繁盛。都昌县北山、汪墩等地的吴姓村庄,很多是从县城吴家街外迁形成的。吴守严明嘉靖年间由吴家街迁往夏家山,220余年后,吴可顺的第五代嗣孙吴言淮候补县佐,授“文林郎”御职,官至七品。吴言淮在清嘉庆年间迁回县城北门口一带,形成如今属都昌镇西湖社区居委会管辖的牛角塘吴村。因其原址属于牛姓一片林地而得名,牛角塘吴村现今20余户,百余人。夏家山村先人的外迁似乎总是和“耕读传家”相通。清代的夏家山人吴舜徒在邻村徐中市附近,择得一处钟灵毓秀之地,设塾馆授学,并在堂前屋后遍植花草树木,同其兄吴舜让从夏家山塘东迁入此地建村,繁衍成现在的花园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