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徐埠镇山峰村委会袁晒村,村名的由来是祖宗之名。四世祖叫“袁洒”,“洒”与“晒”谐音,且“晒”字终归比“洒”字亮堂。现今也将“晒”换成“赛”,唤作“袁赛村”。
村容村貌
袁赛村离徐埠集镇一里多的路程。历史上的徐埠镇曾一度是名副其实的“商贸重镇”。“埠”,《新华字典》释义为“停船的码头”。“徐埠”其名,指向的就是“徐姓人家最早发迹的商埠”。早先,“徐埠”干脆叫了“徐家埠”。据考证,徐姓人家最早定居在徐埠,是在南宋年间,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了。徐埠桥头的徐姓人家为明万历年间分居至此,滚滚小港东逝水也已450余年了。大凡古代商贾云集之地,多是水系漕运通达之处。由武山山脉广域而集的徐埠港,注入鄱阳湖后通江达海,人行江湖,物畅其流。千年瓷都景德镇需要的窑柴,很多是在徐埠下船后,用独轮车艰辛地经浔饶古道,去成就烈焰里的辉煌。

昔日麻石街
徐埠港南多为徐姓人家,港北多为袁姓人家。相传徐袁两姓的祖先曾有过一个不逾矩的咒语,且话说得很绝。徐姓祖先发誓不到港南发家居住,袁姓祖先怀持了一点黠情,誓言“照样”。“照样”二字这就带来语意上的模糊,可以理解为我袁姓“照样”不到港北安居,也可理解为我袁姓就是到了港北安居,“照样”一片兴盛。熟悉徐埠镇地貌的人一细究,还真的是港北一带有袁姓村庄,而港南一带却真没有徐姓人家。数百年前的誓言其实早已随水而逝,港南港北皆为天下人的福地。
老字号商铺
徐埠的民间小调用“船有十里港,街有十里长”来歌吟旧时的繁盛。“买不尽的埠下,装不尽的吴城”,商家把徐埠与永修的吴城相提并论。旧时徐埠老街如今已显衰败,行人揣着寻故之心,行走在麻石街面上,但见残垣断壁,门楣上嵌着的老招牌,在寂寥地宣示着这里曾经的商铺栉比,人声鼎沸。当年红极一时的商号“合和”“宝成”“集成”皆无迹可寻,“黄永安”铺号的青石招牌还存,房屋毁圮,这家店铺糕点尤为让人称道。民国年间,桥北沿港建起一排木吊楼,成为独具特色的商铺的标识。吊楼面南卸下响板,既可做过往船客水上的买卖,又可方便从船趸上取货。面北开着正门,店家的笑脸,向老街上的过客散发着生财的和气。

袁德流老人
1937年出生的袁赛村人袁德流,曾任山峰村党支部书记10余年。在年过八旬老人记忆中,当年,袁赛村人在徐埠街开店经商的就有十余家。袁训胖兄弟的“集成”号以布匹生意为主。袁德立油坊经营地道的木榨菜油,香飘万家。这些大号的商铺一天下来,生意可做到“一箕筐银元”。一些经济困窘的袁赛村人没钱开店,就挨着徐埠港搭个茅棚,供过往的行人留宿歇店,挣些油盐钱。有的沦落为旧时代暗娼的集结处,村民背地里叫“卖床脚”。现在的徐埠集镇是1998年洪灾过后的移民建镇兴起的,离徐埠老桥上移了400多米。徐埠镇新时代的盛世繁华日炽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