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建设。中心县委把发展党组织的工作当作一项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首先严格掌握入党条件,不论在部队中还是在地方上发展党员都必须一要成分出身好、二要社会关系好、三要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确保党员的政治质量,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做到忠于党,不做叛徒。与此同时,千方百计地动员广大 劳苦群众加入党组织,使党的力量不断壮大。
为了健全党的组织,中心县委把都湖鄱彭四县的县委、区委和支部都逐一设立起来。彭泽县委书记为陈守华,下辖严家山、陈家岗两个区委和一个支部,常驻地在天红老山阳,活动范围在彭泽西南一带。湖口县委书记为戴其明,下辖沈贞里、春桥两个区委。都昌县委书记由田英兼,县委委员有苏远全、张金生、曹俊堂、万愈国。下辖4个区委,一是汪家墩区委,书记张金生,张在1936年底牺牲后由谭绪华担任;二是徐家埠区委,书记为万愈国;三是蔡家岭区委,书记为石宏勋(又名石店安,后叛变);四是大港区委,书记为曹俊堂。四个区的党支部分布在张岭的曹机里、曹炎街、高家、石松里、长垅山、王四庙;徐埠的刘坊里、联合;大港的谢定国村、望晓源、大港街;汪墩的向家山、茅垅等村。鄱阳县也建立了余家山区委,书记为桂文志。全根据地共建立了9个区委、80多个支部,有党员300余名。随后,中心县委在大港望晓源开办了党员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50余名党员,书记田英主持讲课,讲授内容为有关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等有关方面的内容,教育党员不要害怕艰难困苦,树立坚强的革命信念,有党的领导,队伍就会不断壮大,就会不断取得胜利。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还开党小组会,交换意见,统一思想,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游击队指导员还经常对战士集中讲话,要求大家遵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紧紧地依靠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这一系列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党组织和部队的战斗力。
二、武装建设。中心县委在武装建设中紧紧抓住扩军这一关键一环,通过各地党组织的工作,积极输送苦大仇深,思想进步的青壮年加入到红军游击队伍中来。1937年春,中心县委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在望晓源举办新兵训练班,培训新兵20余人,除了进行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外,还进行政治讲课,从思想上和军事上提高这些新兵的素质。县委书记田英和游击大队司令员匡龙海等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在战斗中扩充队伍,扩充武器装备,在实践中磨炼战士们的革命意志和战斗技能。
侧家山战斗 1935年6月,在大港街上驻有国民党江西保安团十六团的两个排,一个排的排长名字叫何清,另一个排长名字叫段奎。他们感到红军游击大队对他们的威胁越来越大,决定主动进行“清剿”。游击队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将情报送到中心县委。田英和匡龙海商量后,派出40余名游击队员利用侧家山的口袋地形进行伏击。由游击队员老朱站在山顶上观望,以手中的白纸扇为信号,当纸扇摇动时即向敌人开火。同时派革命群众石金进到土门源送“情报”诱敌。何清和段奎得到“情报”后,决定由何清带26名保安团士兵进到土门源向望晓源“围剿”,段奎带兵后援。由土门源到望晓源必须经过蜿蜒于侧家山中间的一条弯曲小道,山口形似布袋。当何清带领兵丁进入“布袋”中,山顶上老朱急摇白纸扇发出信号,埋伏在山麓的红军游击大队战士猛烈开火,何清所带士兵被打死两人,包括何清在内的24人全部被俘,缴获长枪24支、短枪2支。作为后援的段奎,听到枪声和喊杀声,就调转头溜回了大港街。
姐妹塘战斗 侧家山战斗后,国民党政府调派4个保安中队驻扎在张岭,不断向望晓源根据地骚扰和实施长期围困,不少共产党员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中心县委决心要给予驻扎在张岭的敌人沉重的打击。1936年2月的一天晚上,北风刺骨,寒气逼人。田英率领游击队悄悄地来到了曹炎里,先镇压了向国民党反动派告密的地主曹光福,接着点燃了曹的房子,游击队埋伏在曹炎里的姐妹塘,同时派地下工作人员到张岭街上大声喊叫“曹炎里发了火!”碉堡里的敌人闻讯跑出两个排,前往曹炎里观看情况。他们接近姐妹塘时,遭到埋伏的游击队痛击,敌人的号兵第一个中弹而死,其余的敌人惊成一团,不知所措,慌忙夺路而逃。在张岭碉堡里的敌人听到枪声,立即出动一排人前往接应。当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们把游击队当作自己人,刚接近姐妹塘,就被游击队活捉了6人,其余的人慌忙往回逃命。这次战斗,游击队未受丝毫伤亡,缴获了23支长枪和大量子弹。
红军游击队就这样在战斗中壮大自己,努力加强武装建设,到1936年下半年已发展到120余人,全大队下辖2个分队,11个班(每个分队下设5个班,外加一个警卫班)。
三、群众组织建设。中心县委在根据地内成立了妇女会、赤卫队、儿童团等革命群众组织。许多贫苦农家的妇女积极参加妇女会,学文化、学革命道理、学唱歌,她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有的还为革命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各级党组织和游击队十分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游击队每到一地,少年儿童就象迎来亲人样地围着他们转。游击队员就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分清什么人是坏人,什么人是好人。许多少年儿童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组成儿童团,为党组织和游击队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四、地下情报交通网的建设。国民党反动派眼看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十分焦急,他们对根据地进行铁桶一样的围困。哨卡林立,盘查森严。对出入根据地的行人严密地进行搜查,把许多日常用的商品冠之以“禁品”,不准运进根据地。面对这种情况,中心县委全力着手建立地下情报交通网。
首先,在游击队活动的各个山头上设立连环哨,山与山中的村庄田坂建立联络哨。在中心县委所在地的望晓源村周围树起“消息树”,设立暗哨,确定可靠的革命群众做地下联络员。除中心县委几个负责同志和区委书记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直接上山找中心县委汇报和请示工作。
其次,将所有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战斗人员,一部分为非战斗人员,在非战斗人员中又确定一部分人为负责联络侦察的地下交通员。具体是朱济荣负责鄱阳地区的交通网;丁大义负责彭泽地区的交通网;于海泉负责湖口地区的交通网;曹贤春负责都昌张岭地区的交通网;周仲秋负责都昌大港地区的交通网。田英还特别指派谢明全在大港街上以贩卖鸦片烟做掩护,与当地的豪绅地主和驻扎的国民党保安团官兵混在一起,探听敌情,然后通过交通网及时送到中心县委手中。负责各地交通网的同志在当地贫苦农民中物色和发展交通员,耐心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贫雇农一旦觉悟起来了,对革命非常坚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组织,为游击队送情报、送物资,使中心县委和红军游击队在群众的支持下,如鱼得水,不断壮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