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湖口县城往南近40公里,美丽的鄱阳湖畔,有一个距今有1200余年历史的村庄——城隍余家村。村东头290多户人家隶属湖口县管辖,村西边80多户人家则处于都昌县地域。千百年来,村子一直保持一村二邑之状,这里的人们耕读传家,和睦相处,代代相承。日前,笔者来到城隍余家村,探寻这里的风土人情。 一村两邑自古有之 初到城隍余家,第一感觉就是村庄很大,房屋彼此紧挨,密密麻麻。麻石路小巷、四水归堂老宅、保存完好的旗鼓石和系马桩,足以见证村子历史的久远与曾经的兴盛。若不是刻意去探寻,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村子域跨两县。 村民余启明今年46岁,是村里对村子历史颇有研究为数不多者之一。2012年村里重建祖堂,他通过搜集,整理了较为完整的《城隍村简介》。据《简介》称,村子所处地“山环如城,土阜若隍,故曰城隍。……然高公(九兄弟中排行老二)于南康都昌取秀,吾公(九兄弟中排行老九)随主考官赴九江中秀,因地域生源之故,吾公毅然携七兄仕铭迁户受辖湖邑,故有一村二邑之状”。 村里82岁的老人余祖松将我们带至一间民房前,只见房子西墙边除一条不规则的滴水沟外,别无异样。听说我们的来意,房子主人袁海仙忙牵着孙女,指着水沟告诉我们,她家滴水沟的西边就属都昌县管辖。余祖松介绍说,这条滴水沟就是湖口、都昌两县的“分界”。西边有珏舍和北原湾两个村庄,东头是舍下和大屋两个村庄,合称城隍余家。
本村通婚亲上加亲 湖口、都昌一带农村的自然村,较多的是由房(家族的一支)组成的同一姓氏家族,当地同姓同村通婚的现象并不多见。然而在城隍余家村,本村通婚却十分普遍。 据村民们回忆,1953年结婚的余祖福和余九梅夫妇,是本村通婚较早的人。余九梅早年去世后,余祖福再娶的妻子余金娥也是同村人。其长子余效林、小儿子余学林、二女儿余赛芳、三女儿余赛英都是本村通婚,算是一家中同村通婚最多的人家。 “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到流芳街上看电影、看戏,同在田地里干农活,时间长了就产生感情了。”48岁的村民余冬枝与丈夫余旭雄也都是城隍余家人,谈起本村通婚有切身体会,“互相很了解,家离得近,能够彼此照应,本村嫁本村很好啊!” “城隍余家共有300多户人家,本村通婚的有40多对夫妻。既有湖口同都昌结婚的,也有湖口与湖口、都昌与都昌本县结婚的。大家本是一家人,本村通婚后更是亲上加亲。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同村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少了,本村通婚的也逐渐少了。但不管是什么时候,大家都自觉遵守‘五家(五代)之内不得通婚’的铁律。”村主任余传家介绍说。
和谐共处都湖一家 村西头都昌县的余玲花老人,每天清晨都要到村东头大屋的门口塘来洗衣;村东头湖口县的村民袁海仙,经常是端着一碗饭跨过了湖口、都昌两县…… 80岁的村民余祖佑属都昌县人,在他的印象中,整个城隍余家历来是共吃一塘水,共养一塘鱼。没办林权证的时候,柴山也是共同的,没有分什么彼此。村子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忙不过来,东西两头的村民都会主动去帮忙。村民余宝生说,因为村子大、孩子多,湖口县流芳乡幼儿园有车子接送,他就图个方便,把孙子放在流芳乡读幼儿园。他说,除了行政村有开群众会之类的活动外,在村民们的心里,很少有“一村两县”的概念。 “生活中当然免不了相互磕磕碰碰,但大家都能够互相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珏舍村民和大屋、舍下因正月游龙总是发生矛盾。”82岁的村民余传谋回忆道,“考虑到都是一家人,1989年起东头的村主动摒弃了游龙这个习俗,于是两头的村子又和好如初。” 夜幕降临,音乐响起。村民余赛英门口的稻场上,聚满了来自两头村子的人,大家跳起广场舞、唠嗑拉家常。矫健舞姿,欢声笑语,尽是亲如一家、都湖情深……(特约通讯员李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