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殷殷期望、谆谆嘱托,令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也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追梦圆梦的信心与决心。
转眼之间,我从一名机关干部转变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已一月有余了。
刚接受任务时,我内心还是有几分忐忑的,没有干过农村基层工作,对基层工作知之甚少,如何做好扶贫工作,对我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考验。

我所驻的象山村位于徐埠镇东大门,辖区14个自然村21个村小组,面积6.5平方公里,村人口567户2691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95人,村主要产业有果业种植、茶业种植、水产养殖、药材种植、光伏发电等。
从县城出发,驱车半小时,我们到了象山村。与县城的喧嚣相比,这里绿水青山,山林间清新的空气,还有满眼的绿意,给人多了一份宁静。
这些年,镇村两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庄环境优美,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人称徐埠“花果山”,“农家乐”也是一个火爆。
确实这些都是美好的,但我毕竟要面对现实。刚到村里时,有着种种不适应:村里从办公楼腾出的宿舍太潮湿、生活不规律、饮食不习惯、工作无头绪!加上还担心家里正在读初中的儿子叛逆,晚上经常失眠,时常被梦魇惊醒。
在机关的那种相对规律的生活已经离我渐行渐远,下班后跑步、看书,闲暇时陪孩子打球,好天气的周末与家人一起户外运动等等,这些都为扶贫工作让路了!
一头是沉甸甸的责任,一头是几乎为零的农村工作经验,接力扶贫,内心是虚的:面对51户贫困户,两手空空,拿什么来帮扶呢?还好,自己是在农村走出来的,也经历过苦日子,能够体会到贫困群众的艰辛和不易。
到象山后,我一边学习扶贫政策,一边利用点滴时间,起早贪黑,走遍了全村51户贫困户,详细了解了他们的致贫原因。记得我走访的第一位贫困户是袁新喜大哥,袁大哥高血压引起脑出血,两次大手术才保住性命,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至今已有近5年,平时靠药物维持,由于病例资料丢失,一直未办理慢性病卡,光一年的药费开支就增加不少。看到他满脸的无助与沮丧,我暗暗告诉自己,我要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为此,我先后到镇政府、县医保局咨询政策,多次到县人民医院调取病例档案,在县纪委监委领导的大力关心下,为其办理了慢性病卡,帮他节省了一笔不小开支。
群众利益无小事。贫困群众遇到的难题,只要我知道的,我都会第一时间去关注。能够解决的,尽心尽力帮他们办;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给他们一个解释。贫困户谭荣明,多年前在外地务工受伤,一直未办理残疾证,走访了解此情况后,我第一时间与镇残联、县残联联系,并陪同他到县残联办理残疾证,让党的好政策实实在在落实到位。一个月来,我先后为贫困户办理慢性病卡8张,办理残疾证1份,争取有关帮扶政策落实2次。
从前,只知道扶贫干部辛苦,到底有多苦有多累,我没有切身的体会。一个多月来的亲身经历,让我深知,扶贫工作不仅要热心和热情,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五加二”“白加黑”,没日没夜的加班,是扶贫工作常态,作为脱贫攻坚战中一颗“螺丝钉”,我将紧紧铆在扶贫一线,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无奋斗,不精彩。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很幸运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对扶贫工作的最好致敬,就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扶贫小事,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
扶贫路上,我将风雨兼程!永葆为民情怀,不负伟大时代!(作者:县纪委监委驻徐埠镇象山村第一书记 曹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