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高标准要求,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方面是“重建轻管”“只建不管”思维下,一些地方的政务新媒体全面开花后运营跟不上,功能定位不清晰、监督管理不到位,“僵尸”账号也在增多,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早前统计,2018年一季度政务微博僵尸账号达61396个,特别是基层政务新媒体问题较多。另一方面,考核体系建设滞后以及绩效考核出现导向性偏差,有些地方干部过于看重传播影响力,导致一些政务新媒体盲目跟风,蹭娱乐明星、标题党等问题也有出现,在“流量化”“重排名不重实绩”这条路上有偏颇,违背了为群众提供真实有效服务的建设初衷。另外,一些政务新媒体对网络语言驾驭不熟,不同程度存在信息发布随意化、个人化、庸俗化现象,“瞎卖萌”“怼网民”“神回复”等问题影响公众观感。在政务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信息技术变革与媒介变迁、治理改革、网民习惯和用户迁移等外部环境变更带来的风险挑战,在导向管理、法律底线、舆情回应、公共服务方面需有更高的审核标准。
为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201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要求统筹推动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整体协同发展,要将政务新媒体工作情况列入年度绩效考核。至本次国办发文,明确把政务新媒体考核指标规范化,检查指标设置主要是问题导向,如设立单项否决指标,包括“安全、泄密事故等严重问题”“内容不更新”“互动回应差”等底线要求,这也将促使政务新媒体由追求增量转变为高质量服务型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考核项目中,政务新媒体的粉丝量、发布量、阅读量并非关键考核指标,反而一旦出现购买“粉丝”、强制要求群众点赞、不更新无回应等弄虚作假的行为,将被一票否决,直接列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