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家训扬新风之八十四丨大沙镇桃树岭沈村:桃李成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5-5-8 15:19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03:22: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孝顺父母  和睦兄弟  善处宗族  严正称呼 

    教训子弟  崇奉师儒  严禁赌博  周恤贫乏

    尊敬公婆  慈爱幼媳  勤于职业  培育英才 

    都昌县大沙镇茅铺村委会桃树岭村,是个现今有着1700余人的沈姓大村庄,人口居大沙镇所辖村庄的第一位。都昌沈姓承袭“吴兴世家”,分五支迁入都昌,繁衍30余个村庄,近万人。桃树岭成村于元代大德年间,距今约720余年,开村始祖沈道轩(1271-?)由都昌二都杨家堑迁入,随后播衍出大沙镇的龙湖畈、马家边、岭背、沈家垅以及周溪沙岭沈村,三汊港茅岗沈村等。桃树岭之得名,有人说是在村庄周边的岭上原是开满灿烂桃花的。至于所处的“茅铺”,的确在旧时是都昌到景德镇的驿道,商铺颇多。

    村民商议传承家训家规村樟

    桃树岭村载入史册的,不是桃花,也不是店铺,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都昌县立初级中学迁入村上办了6年,从如今的都昌一中毕业的莘莘学子们,如果要追寻母校一路走来的足印,桃树岭一度是穿过硝烟的出发之地。

    池塘

    (一)

    都昌县第一中学是江西省首批省重点中学,几成都昌的“最高学府”了,一批批的都昌学子从县一中毕业,考入大中专院校,成就人生的辉煌。如果要给都昌一中的校史定个起点,公开查阅到的资料是“1931年”。民国二十年(1931),时任县长的李孑云(都昌人)同都昌教育名家李伯农、胡侠樵等,秉承“自强之道以作育人之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的理想,筹创县立初级中学,招收39名学生,一县之长的李孑云任此“一班一校”的校长。这所起初的在都昌土地上创办的首所“中学”,沐风气之先,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演式之注入法”,教学课程上有公民、体育、卫生、国学、英语、算学、劳作、图画、音乐等。当时的江西省教育厅对此“中学”不予备案,同年改设为都昌县立乡村师范,学制两年,首届毕业36人,四年后,乡村师范停办。

    茅铺村委会

    抗日烽火四起,都昌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育才备用,救亡情迫”,1939年,时任县长彭学游是江西安福人,他在10月份到任后,在都昌关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曹伯溪、黄吉人、罗云秋等的支持下,以停办的县立乡村师范校产及部分教职员为基础,复办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县城彭家阁附近的圣庙(老公安局内)。同年底,日机轰炸县城,学校迁到大沙茅铺的桃树岭。

    (二)

    都昌县立初级中学在乱世选择外迁到桃树岭,至少有两个因素在助推:一是国民党县政府搬迁到了阳峰卢家村,桃树岭距阳峰不远;二是作为办学,要有现成可用来作教室的房宅,桃树岭的沈家祠堂的阔大,提供了一时校舍条件。

                                 “县中”校舍废墟

    说是“沈家祠堂”,其实是乡绅沈显祯、沈显祥、沈显禄兄弟3人的私宅。1943年出生的村民沈书阳介绍,他的大曾祖父沈显祯在清末是收粮卖粮的商人。沈显祯为人厚仁,来他家上户籴米的,不管买多买少,沈家都免费提供一顿用餐。茅铺到三汊港的道路铺上麻石料,也是他捐建的。兄弟三人中老小沈显禄,其“张显丰禄”的一种方式,也是捐资在三汊港、阳峰乡一带铺路、修桥,做些善事。阳峰乡金星村至今仍存的株家桥,在其建桥序文中仍留有捐款人“沈显禄”其名。在至今以废圮的沈家宅子的青石门楣上,还能辨出斑驳的“谨厚传家”的家训字样来。兄弟三人合建的三进大宅院,当年就成了“县中”的办学所在。

    村巷

         桃树岭代有商贾大家,比沈显祯三兄弟发家更早的是明代的沈希芹,沈希芹的盐船,经家门口的鄱阳湖水路,直达京城南京。采购去的是粮米,载回来的是食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传说某天沈希芹在赚得盆满钵满后,得意忘形地在天子城下的江面上,放起礼炮来,一个商人在京城放礼炮是犯了大忌的,官家治罪下来会有牢狱之灾。沈希芹的一个留京为官的都昌老乡在对沈家警诫之余,让沈希芹当时将放炮船上的一大仓稻米,分给了码头上的穷人。后来沈家的行善之举做出了名声,浩荡皇恩赐沈希芹带回一对上马墩、下马墩石,置于村头,算是为桃树岭也立了威严。沈希芹的万贯家财后来还是败落了,败在一场烈焰里。传说桃树岭村上有上塘、中塘、下塘,下塘的粗硕的樟树的虬枝都从此岸伸展到彼岸去了。沈希芹这一族支的人,听信了一个起了害人之心的“地仙”的话,说樟树过塘,蔽日拦道的,要  斫砍了才是。那年的那场大火,本来是在下塘的毗村房宅烧起的,火星竟溅到塘对岸的一排粮仓上,将满仓的储粮化为灰烬。沈家人悟醒过来,罹此厄运,怕是遭了地仙的暗算。

    “谨厚传家”门石

    (三)

    都昌县立初级中学的校长起初是由县长彭学游兼任,1941年8月,彭学游卸任,校务主任黄吉人接任校长。黄吉人是都昌城郊细堰黄村人,毕业于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为人正直,办事公道。1944年暑假,操劳过度的黄吉人病逝,全校师生哀恸。在学校为其举行的追悼会上,黄吉人遗像两侧的一副悼联沉痛而悲壮:“大敌当前,国耻难雪,正待救亡图存,君意忍心归佛地;良师顿杳,衣钵空留,此后执经问难,泉台何处觅先生。”接任黄吉人担任校长的是程璜。程璜(1898-1953)别号云我,都昌汪墩人,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江西寻乌县县长、都昌教育科科长,其少言寡语、谨小慎微。当时学校因学 米被挤占而学潮兴起,喊出了驱赶“三程”的口号。“三程”者,校长程璜、总务主任程致远、教员程振鹏也。后来“三程”返校复课。

    “县中”旧址

    都昌县立初级中学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能维持办学,薪火相传,实属不易。开办之初,向社会劝募基金5万元,家田30余亩。学生的学费是每个学生每学期交学米6斗,补助教师生活。没有教材,起初是凭着教师口授和黑板抄写,后期学校油印教材。1943年9月,学校负责筹办全县学生运动会。学校自创标枪、铅球、中低栏等运动器材,运动场是师生课余劳动一个月,将校侧的一片秃山坡平整出来的。运动会历时10天,时任县长曹兆征在开幕、闭幕都出场致辞。当时学校聘请的教师大多有真才实学,思想进步。1943年秋季,第一届初中学生40余人毕业,不少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升入省市公立高中。1944年春,在校学生三班170余人。为培养合格的设在乡间保甲里的小学老师,后来增招45名简易师范科学生,学习科目有语文、数学、史地、体育、音乐、美术、劳作、教育概论等。这批学生不只不交学费,还得到月补贴稻谷5斗,由所在乡、保统筹。都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鼎鼎有名的中小学校长陈修发、张志良、詹虎文等,当年就求学于桃树岭。桃树岭人沈大兴也入校就读,后以教书为业。学校坚持“启迪民智,育才救国”的办学宗旨,组织学生深入民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45年7月7日,全县在三汊港公共体育场召开抗战8周年纪念大会,声讨日寇侵华罪行,并号召有知识的青年从军,报效家国。在“一寸江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滚烫情怀的的激励下,县立初级中学有18名学生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学校由桃树岭迁回县城圣庙。在圣庙礼堂,书有一副对联:“做人做事做学问,效法古今圣哲;立德立功立言行,撷取中外精华”,彰显着这所学校办学境界上的提升。都昌县立初级中学在1949年暑假,与向法宜、刘士毅创办的私立任远中学合并,成立县立联合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70年来,都昌中学一路砥砺前行,成为无数都昌学子成人成才的摇篮。

    原沈家祠堂正门

    (四)

    在大沙通往和合的途中,有座桥叫“寡妇桥”。世人以“寡妇桥”称之,多少有一丝刻薄。建桥的“寡妇”,是桃树岭村人。

    寡妇桥

    都昌县政协2013年主编出版的《都昌名胜古迹》一书中,对“寡妇桥”作着如是介绍:寡妇桥位于大沙镇彭家畈村南面约500米处。建于1921年,为墩式梁桥。其建造者是一位得到当时朝廷表彰,守节80年的寡妇詹兰香,为一座不可多见的“贞节桥”,当地人称之为“寡妇桥”。该桥是一座清代墩式桥梁,南北走向,麻石砌成,原长33米。20世纪90年代被洪水冲坏重修,重修后只存长16米,宽16米。

    在桃树岭流传着一些关于“寡妇桥”的故事。寡妇叫詹坛香,是沈显祥家的大儿媳。丈夫婚后不久病故,18岁的詹坛香开始守寡,一直到1958年90余岁在桃树岭家中溘然长逝。詹坛香娘家是和合乡七房村人,把桥建在南溪港上,起初的动因应该是她从三都婆家到二都娘家,过南溪港要坐摆渡的小船,风雨时便给行人带来很多的不便,于是,在她体验了无桥之痛后,才生建桥之善。詹坛香在中年修桥捐资,来自其平日的积蓄。据说在1920年代,她承继的家中田产就有18担,也就是180亩,每年的租金不少。詹坛香后来承祧 一侄子而传袭后世。她的孙女至今仍保存着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的内务部颁给“沈詹氏”银质褒章的证书。从18岁开始守寡至死,尘封的证书又怎能见证得了一个女子在世俗里一生的心灵挣扎?

    詹坛香民国褒奖证书

    桃树岭在过去的时光里,也许真有自然界的万千桃花绽放于春天的山岭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桃树岭的“桃李”,便是求学于斯的青年学子,他们从桃树岭的小道,毅力奔往抗日救国、民族振兴的大道,也让教育的薪火历风雨而不阻于途。桃树岭通往沈詹氏捐建的“寡妇桥”的小道,如果摒弃建桥人在封建节烈观上心路上的一生蹒跚,只去打量修桥这件善举的道德标示,那么,这条小路也是成风化人之逾越。如今,桃树岭人行走在春花烂漫的新时代,奔向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图/文  汪国山




    长按识别二维码

    投稿邮箱:

    dcxwxcb@sina.com


    36069.jpg (192.85 KB, 下载次数: 14)

    36069.jpg

    都昌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都昌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都昌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都昌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9-7-27 06:29:2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都昌发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9-7-27 15:23:21 | 只看该作者
    求沙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9-7-28 08:08:56 | 只看该作者
    佩服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隐私条例|手机版|小黑屋|商务合作| 九江市罗莎数码影视有限公司 ( ICP备案号:赣ICP备14006325号 )

    [loop]
    {title}
    {summary}……(阅读全文)

    GMT+8, 2025-8-19 00:09 , Processed in 0.216092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CXW X3.2 Licensed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